NEW
最新更新
6/30/2025 6:09:00 PM

比特币(BTC)坚守关键支撑位,强劲美国国债需求与机构资金流入形成对峙,美联储利率决议在即

比特币(BTC)坚守关键支撑位,强劲美国国债需求与机构资金流入形成对峙,美联储利率决议在即

根据 @KobeissiLetter 的分析,近期美国十年期国债拍卖的强劲投资者需求,正在挑战资本正从政府债券流向比特币(BTC)和黄金的说法。据 Exante Data 报道,此次拍卖的需求量是供应量的2.5倍以上,这表明尽管美国国债总额已超过36万亿美元,市场对美国债务的信心依然存在。这与一些分析师的观点形成对比,他们认为不断恶化的财政状况使比特币成为必要的对冲工具。在加密货币方面,尽管有摩根大通申请加密平台、MicroStrategy 大量购买比特币等重大的机构采用消息,但BTC和ETH等主流代币的价格仍然横盘整理。从技术角度看,比特币的50日简单移动平均线是一个关键的支撑位,跌破该水平可能预示着更深度的回调。展望未来,研究公司BRN维持其高度确信的观点,认为强劲的机构需求将在2025年推动价格走高。交易员正在密切关注即将到来的催化剂,包括美联储的利率决议、ApeCoin(APE)和Sui(SUI)等主要代币的解锁,以及Purpose XRP ETF的上市。

原文链接

详细分析

美国国债需求挑战比特币叙事,但宏观顺风依旧


近期美国国债市场的活动给一种日益增长的说法蒙上了阴影,即投资者正在抛弃政府债券,转向比特币(BTC)和黄金等另类避险资产。周三,价值390亿美元的10年期美国国债拍卖需求出人意料地强劲,这削弱了关于资本正大规模逃离全球金融基石的论调。根据Exante Data的分析,这批收益率为4.421%的国债,其需求量是供应量的2.5倍以上。至关重要的是,一级交易商的承接比例仅为9%,据报道为有记录以来第四低。这一低数据是一个强有力的指标,表明直接投资者,而非央行授权的机构,是主要的买家,这标志着尽管宏观经济环境动荡,市场对美国债务工具的信心依然存在。在交易员等待周四220亿美元30年期债券拍卖结果之际,市场正在寻找有关投资者对美国财政政策信心的进一步确认。


然而,美国潜在的财政状况继续为比特币等资产提供了强有力的长期论据。截至6月,美国国债总额已飙升至36万亿美元以上,占该国GDP的120%以上。目前年度赤字为1.8万亿美元,预计未来还将增加2.4万亿美元,偿还这笔债务的成本已达到惊人的每年1万亿美元。这种不断升级的债务负担是许多分析师的主要担忧,他们认为持续发行新债是不可持续的。在此背景下,比特币的固定供应量和去中心化性质使其成为对冲货币贬值和财政不负责任的潜在工具,无论短期国债需求如何,这一论点依然成立。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4.43%左右,凸显了即时市场需求与长期财政风险之间的紧张关系。


机构采用预示着加密市场的潜在力量


在宏观经济辩论纷飞的同时,加密货币市场本身则进入了一个盘整期。比特币(BTC)和以太坊(ETH)都在一个狭窄的区间内交易,表现出韧性但未能产生大幅反弹。例如,比特币价格一直在106,000美元至107,500美元之间波动。然而,在这平静的表面之下,机构的采用正在持续加速,为该资产类别描绘了一幅看涨的图景。投资银行巨头摩根大通最近为其以加密为重点的平台JPMD提交了申请,旨在提供包括交易、兑换和数字资产发行在内的一系列服务。此外,企业财务先驱MicroStrategy宣布以约10.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超过10,100枚BTC,这是其今年最大规模的收购之一。这些举动,加上现货比特币和以太坊ETF分别累计达到460亿美元和38.9亿美元的持续净流入,表明成熟资本正在积极增加其敞口。


市场分析表明,这一时期是战略性重新定位而非恐慌。一些研究公司指出,尽管更广泛的山寨币篮子出现了更大幅度的抛售,但主要代币保持了稳定。这表明这是一次受控的去风险化过程,资本正在整合到像BTC和ETH这样信念更强的资产中,而不是完全逃离市场。分析师注意到市场领导地位发生了结构性转变,企业和机构现在主导着需求。这种动态为投资者创造了有利的非对称风险/回报状况。鉴于机构需求保持强劲且卖方压力显得疲弱,普遍观点认为价格有望在2025年稳步走高。衍生品市场也支持这一观点,BTC等主要代币的年化永续资金费率徘徊在10%以下,这表明市场情绪看涨,但尚未过热或过度杠杆化。从技术角度看,比特币的关键支撑位是其50日简单移动平均线(SMA),交易员需密切关注这一水平的得失。

The Kobeissi Letter

@KobeissiLetter

An industry leading commentary on the global capital markets.

Place your ads here email us at info@blockchain.news